-
「故事為一個起點:2019華文朗讀節」
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
上週末受到胡川安老師的邀請,在2019華文朗讀節和傑西一起舉辦了講座「故事為一個起點」。我們厚臉皮地要到了兩倍的時間,感謝大家幾乎全場不離席,陪我們待到最後!
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
「故事為一個起點」這個講題,是傑西和我在討論後訂出的共同題目,我們都在創作之途的開端先以第一本作品與大家見面,在20歲 / 16歲的生命轉捩點,創作只是逐漸開闊的生命中一條支線。然而在網路給予掌聲、出版更加自由的年代,創作也或許反身影響著我們往後的每一個抉擇。
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
在創作者、讀者與自我間角色的平衡,我想是多數創作者時時刻刻面對的難題。
當我在開始第二本書《刺蝟登門拜訪》的寫作時,19歲的關卡,使我在回顧《裙長未及膝》時對當時自己的天真和果斷感到陌生。明白自己或許無法再回到最初自由且信任自己的創作狀態,然而第一份作品中保留的永遠是故事的起點,縱使並不完美、或者已與現在的自己遠離,但當我持續寫作,並且回頭閱讀,16歲時的寫作依舊提醒著我提筆的原由,而「為同世代的人寫作,並且與讀者們一起長大」這點,也延續到了《刺蝟登門拜訪》的創作中。
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
學界的象牙塔以及諸多巨擘的存在,往往使自己的作品顯得如此渺小。然而我想作品的「真」必須首先有自己的認同。每一次的墜落在自身生命裡都可能是巨大而痛苦的,而這些痛楚與時代的浪潮必定相伴相隨。故事如何舉重若輕、使得其具有獨立存在的意義,不必試圖描寫陌生的世界板塊,而是如何透過自己房間的窗,讓世界找到入口、自我尋得出口。
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
在持續的創作與行走間,重要的是「凝視」的延續。傑西在分享中提及桑塔格所言,攝影(寫作)可能是一種「對經驗的拒絕」,強制記憶停留在觀看的某個特定瞬間。然而在真實的世界裡,時間依舊持續流動。如何不使敘述者(Narrator)的角色絆住了作者(Author)的真實世界,便是持續對生命的延續,不輕易強迫自己進入後設的房間,讓自己浸泡在不斷變換的世界當中。
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
最後還是要謝謝來參與華文朗讀節的各位,也再次謝謝悅知的牽線以及川安老師的邀請,讓我和傑西有機會同床(?)跟大家說故事~偷偷向宇宙許願,希望今年(應該不可能(笑))或明年還有機會能有講座與大家見面聊天~!也謝謝所有給我溫暖鼓勵的讀者,我們明年再相會!
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
#2019華文朗讀節 #刺蝟登門拜訪 #謝謝你走進我的景深 @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